铜山——施琅征台出师地
栏目:史料整合 发布时间:2014-10-13

黄辉全  /供图

 

铜山,为明代全闽海疆的五大水寨之一和福建沿海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铜山建城置守御千户所,铜山划归为漳浦县管辖。《漳浦县志》载:“六都之铜山保,在海岛中,本五都地,即铜山所。”明嘉靖九年(1530)实行分邑管理,铜山的五都割属诏安县管辖,唯铜山所即今铜陵城区仍隶漳浦。《铜山所志》载:“铜山者,明防倭之水寨也,环海为区,屹立于五都之东,始称‘东山’。”台湾历史文献丛刊·《清初海疆图说·福建海图说》载:“凡图中所载泊船处,除有提、镇、协驻扎之所,则多绘船只以备稽考;其余,则海站止绘一船。而各站地名,俱开载于后:南澳、宫仔前、铜山、古雷、陆鳌、井尾……”


 闽海重镇  防御要地 

铜山水寨旧建于镇海卫二十三都井尾澳。明《漳州府志》•卷二十二《兵纪》:“铜山寨以卫官领兵守之。景泰间,移铜山西门澳。嘉靖四十二年(1563),改设钦依把总一员,建署所城外。所统北自金石以接浯屿、南自梅岭以达广东,为漳郡滨海重镇。非汛期,则团泊寨澳,轮番出哨;遇汛期,则分哨四出:前哨镇海、左哨陆鳌、右哨沙洲、后哨鲎壳澳,而横屿、菜屿、井仔湾、大小甘山则外洋岛屿最险者。原设福船、哨船、冬船、快马船共四十六只,官兵一千一百四十一员名;遇汛,贴驾征操军五百五十五名。”明隆庆元年(1567),铜山水寨造船厂为当时东南著名的五大水寨造船厂,以建造军用船舶为主,辅造民用运输船、渔船等。

当时的铜山水寨,与福宁的烽火、连江的小亭、莆田的南日、泉州的浯屿连成全闽海疆的五大水寨,担负着东南沿海的防卫与剿倭任务。明《镇海卫志•兵防志》载:“铜山浙兵营始于万历九年(1531),沿海警特设浙兵一营……平时则自铜山至玄钟、诏安等沿海柚柑岭、凤山孔道,皆其哨守。有事则专听调度征剿。”

历史上,铜山不仅是闽沿海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地,也是倭寇贼据的要地。清光绪纂修《漳州府志》卷四十六载:“嘉靖年间,倭寇外自浙而趋闽入于海,必由于铜山;防在古雷汛、于甘山、于菜屿,而以镇海、六鳌之兵薄之。寇外自广而趋漳入于海,必由云盖寺;防于彭山、于宫前、于走马声援、于柘林,而以铜山、悬钟之兵会之。寇内犯于浦、诏,必经铜山、摅云霄以截我师之援。”嘉靖三十七年(1558)十月,倭寇窜进铜山攻打水寨。巡抚覃伦、巡按李邦珍、总兵戚继光奏复明廷,派钦依把总守卫铜山水寨……

清顺治三年(1646),明延平王郑成功据厦门,而铜山古雷游澳亦为所有,派都督忠匡伯张进及协镇郭义、蔡禄驻守铜山。康熙十五(1676)郑经再据铜山,仍派兵驻守。

    铜山虽为千户所,但在明清时代,肩负起抵御外侵、平定海氛、保卫祖国海疆的历史重任,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阙阙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章,为维护东南海疆的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运筹帷幄   铜山开驾

施琅(1621—1696),字尊侯,号琢公,泉州晋江人。清顺治三年(1646年),施琅与其弟施显投奔郑成功领导的武装力量,由于才干超群,很快成为郑成功最为得力的一名部将。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主政台湾的郑经暴卒,台湾岛内乱作一团。而此时清廷已经平息了“三藩叛乱”,康熙皇帝也稳固了自己的宝座,看准时机,果断地决定以武力收回台湾。

这时,在福建水师总督姚启圣和大学士李光地的极力举荐下,经过一番细致的思考,康熙最终力排众议,决定重新起用蛰居已久的施琅作为清军水师主将。

“通阵法,尤善水战,谙晓海中风候”的施琅,在京之日,时刻注视福建沿海动向,悉心研究风潮信候。已届花甲之年的他,终于等来了梦寐以求的机会,再次向康熙帝详细阐述了如何训练水师、如何利用风向变化等具体方略。康熙听后龙颜大悦,任命他为“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令其即赴前线,操练水师,待机进取台湾。

施琅积极训练水师,督造战船,选拔将领,运筹帷幄征台计划。经过日夜磨心熟筹,施琅把攻台的时间选择在六月、出航点选在靠南的铜山水寨。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领水师大军,共参、游、都、守、千、把120余员,目兵丁壮12000余名,大型战船300余艘,中小战船230余艘,舵工水手6000余名,于龙吟宫(天后宫)举行举行祭江仪式。西门澳金鼓震天,骁勇水师气壮山河,海面上兵舰列阵,战旗猎猎,浩浩荡荡从铜山海域扬帆起程,锋芒直指台湾战略前哨澎湖列岛。

《靖海纪事》上卷载:“从铜山开驾,顺风坐浪,船得联综齐行,兵无晕眩之患,深有得于天时、地利、人和之全备。”跋三《钦定八旗通志名臣列传》:“琅既奉专征俞旨,遂克期进剿。先聚米作地势诸将曰:‘如此入港,如此泊船,如此进击;不用命者必按军法!因大书诸将姓名于各船飞篷之上,以便进退。六月十四日乙酉,由铜山进发,丙戌夺猫屿、花屿,晚泊八罩。”

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抄本 、明清彭孙贻撰《靖海志》卷四载:“六月十四日,施将军自铜山开船,大小五百余号,姚总督拨陆兵三千随征。十五日,到八罩。十六日,进攻澎湖。国轩列炮架巨舰各数十以待。诸将士皆望风逡巡,惟提标游击蓝理、曾成、张胜、正黄旗侍卫吴启爵、同安游击赵邦试、海坛游击许英、铜山游击阮钦以七船冒险深入鏖战。国轩分两翼,海艘齐出,四面合围我师。施将军琅恐数船有失,自将坐驾冲入,内外夹攻,敌稍却。施将军遂同七船随流而出。时天色将晚,遂于西屿头洋中抛泊。”

江日升的《台湾外记》卷二七载:“六月,施琅将大队舟师齐集铜山,咨请姚启圣至,共商给发粮饷及犒赏银两。十一日,琅大会各镇、协、营、守备、千、把随征诸官,将‘先锋银锭’排列,传令:‘征剿澎湖,谁敢为先锋者,领取!以便首先冲宗破敌’。遍示诸将,未有出应。独提标署右营游击蓝理挺身出领‘先锋银锭’,琅允许。十三日,祭江。十四日辰时,琅统诸船从铜山出师东征,于是晚即放洋。”

《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五•武备志防戌篇》载:“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十一日,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大会各镇随征将弁诸官于铜山。十四日辰时,舟发铜山。”

台湾文献汇刊第二辑第十一册《浔海施氏族谱》(木刻本)载:“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辰时由铜山开驾进发十五日申时到猫屿……”《福建通志台湾府》(清•孙尔准等纂修)载:“琅以乙亥旦舟发铜山,会于八罩屿。国轩拥众二万余,据守澎湖诸屿甚坚……”

 

 奇功伐谋   一统台湾  

施琅在《飞报大捷疏》向康熙帝禀报:“臣总统镇营舟师,将各大小战船风蓬上大书将弁姓名,以便观者备知进退先後,分别赏罚。于六月十四日辰时,由铜山开驾进发。十五日申时到猫屿花屿,……十六日早,进攻澎湖。逆贼排列船只迎敌。臣标署右营游击蓝理等官兵配坐鸟船一只、署後营游击曾成等官兵配坐鸟船一只、署左营游击张胜等官兵配坐鸟船一只、二等侍卫吴启爵等官兵配坐鸟船一只、同安城守右营游击赵邦试等官兵配坐鸟船一只、海坛镇标中营游击许英等官兵配坐鸟船一只、铜山镇标右营游击阮钦为等官兵配坐鸟船一只,此数船首先冲锋破敌……”

阮旻锡《海上见闻录》载:“二十三日巳刻,南风大发,波涛汹涌,诸船扬帆而进。风利舟快,瞬息飞腾,据其上流,乘势奋击,以一当十。又令火器船乘风纵发,烟燄张天,海船相沿烧殆尽。国轩见势败,遂乘小舟逸去。清前锋林贤、朱天贵亦战死。”施琅巧妙利用有利的西南风向条件,从东、西两个方向进行佯动和箝制以外,采取“五点梅花阵”战术,集中56艘主力战船主攻作战,以五船合攻一船,逐次歼灭了郑军主力,茫茫大海上顿时朵朵“梅花”飞舞,施琅舟师越战越勇,一举攻克澎湖列岛。在此战斗中清军水师无一战船损失,创下了海战史上罕见的战绩。

施琅运用“因剿寓抚”之策,从铜山挥师东征,于澎湖击败郑军守将刘国轩,又于八月登陆台湾,招抚郑氏集团,实现了对台湾的统一。“八月十五日,施琅将军统率大师至台湾,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旗号,以迎王师。”(《海上见闻录》)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台湾时,刘国轩等带领文武官员军前迎接,各乡社百姓亦沿途“壶浆迎师”,台湾终于实现了和平统一,使孤悬海外长达数十年的台湾再归王化,黎民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沉重打击了荷兰等殖民国家的野心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为康熙大帝政治生涯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康熙接到捷报后即刻颁旨:“海洋远徼尽入版图,积年逋寇悉皆向化;具见卿筹画周详,剿抚并用,克奏肤功,朕心深为嘉悦!在事有功人员,该部一并从优议叙。”(《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一)

这一年中秋佳节,清朝京城一派节日繁华景象。龙颜大悦的康熙爷,召见平台得胜归来的爱将施琅,欣然赋诗表彰,挥毫写下《中秋日闻海上捷音》赐施琅诗,盛赞其“上将能宣力,奇功本伐谋。”充分肯定了施琅平台的丰功伟绩,封为“靖海侯”,世袭罔替,令其永镇福建水师,“锁钥天南”,其爱国情怀和丰功伟绩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施琅统一台湾后,力促清廷将台湾保留在祖国版图之内,为海峡两岸的往来扫除了障碍,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巩固东南海防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大陆特别是福建移民的大量入台,大陆特别是福建流行的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广泛传播于台湾各地,台湾的文化与福建文化日趋一致,终于形成为一个共同的文化区域。

铜山——施琅征台出师地(图1)

晋江施琅纪念馆雕像

铜山——施琅征台出师地(图2)

清代台湾《浔海施氏族谱》,记载施琅从铜山出师征台的史实

铜山——施琅征台出师地(图3)

施琅石雕坐像

铜山——施琅征台出师地(图4)

施琅奏请康熙帝赐封铜陵天后宫妈祖时的圣旨桥

铜山——施琅征台出师地(图5)

相传与台湾北港朝天宫同样式的清代石龙柱

铜山——施琅征台出师地(图6)

施琅征台舟师站船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铜陵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