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民众集资献机抗日纪实
栏目:风云故事 发布时间:2014-12-11

东山民众集资献机抗日纪实
陈 炳 文
       基本概况:
       东山抗战献机纪念碑”位於风动石景区关帝庙右后侧,城隍公庙正前方,背靠龙脊,面向南溟大海,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它建於民国三十一年(1942),迄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纪念碑所在公园,占地面积近10亩,民国初期是知事或县长办案的地方,内设有保安队和牢房,建公园前地名叫“本厅”。县长楼胜利曾在此住过,因拆本厅建公园,故有童谣“楼胜利脸黄黄,本厅拆去做公园”。公园原名“中正公园”,原园中构筑有“胜利”、“建国”两座凉亭,中间有一戏台;空地上有戚继光屯兵铜山时种植的数棵刺桐树,海风摇曳枝头,落瓣遍地烂漫。1962年初夏,福建省委书记、福州军区司令员叶飞上将视察东山南门海堤后,在往关帝庙风动石景区途中,路经本公园,驻足观看了园中数棵高大的刺桐树,看到昂首怒放的刺桐花,象一簇簇熟透了的朝天椒,烧红了天空。如此壮丽的景象,让叶飞书记倍感亲切,兴奋不已,遂嘱陪同视察的谷文昌书记备几棵刺桐树苗,他要带回福州种植于西湖宾馆。公园边角地植种花草,配有金鱼池和假山石,其间点缀建筑小品,阡陌小路交错连接;园四周浆砌仿竹节波浪形敞开式土栏杆围墙,体现江南水乡园林格调。它是民众朝拜关帝的必经之处(建环城路之前),也曾是铜陵民众文化娱乐休闲中心。
        园中的“抗战献机纪念碑”由花岗岩干砌而成,由叶维金、叶占梅俩兄弟负责设计、制作、安装,碑高7.7米,寓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之意。纪念碑上部四周镌刻时任福建省政府主席陈培锟所题“献机先声”(本邑著名书法家高柏岭书)、抗日名将胡琏所题“破除迷信,减少滥费,充实国防,打击日伪”、时任督察专员萨君豫所题“充实国防”等题词,底座勒有《碑记》和捐资500元以上者芳名。
        解放后,其园易名为“东山岛公园”,“抗战献机纪念碑”至今巍然屹立其间。
       历史背景: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东山北部的厦门和南部的汕头、南澳相继沦陷,东山一孤岛,坚持抗战,成为日伪眼中钉,屡遭日寇蹂躏。民国二十八年(1939)七、八月及翌年三月,以日军司令部参谋兼华南特务机关长山本募为首的一伙,率大队日伪先后三次从粤东渡海,在飞机舰艇配合下,大举进犯东山岛,狂轰滥炸,奸淫抢掠。前后出动飞机127批356架次,空投炸弹1361枚,舰艇17批148艘次,烧毁房屋2456间,船147艘,东山民众财产损失巨大。日寇每次登陆,古城铜山部分民众,尤其是年轻妇女都要撤离到乡下,俗称“走反”。英雄的东山岛军民,在抗日县长楼胜利带领指挥下,顽强沉着,同仇敌忾,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一次次击退了日军的入侵,经过五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收复了全部失地。在三次的血战中,岛上军民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据统计,全县阵亡军民最少有587人,其中官兵366人。东山的抗战史迹被当时福建省教育厅主编入《国民课本教学法》第四十课《军民合作篇》,作为爱国主义教材。
         时值抗日烽火连天,为配合全国的“动员一切物力人力,为自卫而长期抗战”的决议,县长楼胜利于民国三十年(1941)七月七日召开全县各行各业会议,议决募款代金15万元(法币,其中相当部份是实物折算),捐献飞机一架支援民族抗战。尔后,县教育会成立抗战后援会,协助政府推行战时教育,组织宣传、慰劳、征募等队伍。每晚学校教师点着汽灯、火把在中山纪念堂(行宫)前、商会广场向群众进行抗日演讲,听众如潮;刚从音专毕业回来的朱必学老师拉起手风琴,在广场教唱《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对口曲“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等抗日歌曲;马汉中、林玉书、周振邦(北仔周)、郭长泰(矮仔郭)、黄兆祥等文教界、医务界人士以及东升小学(今实验小学)师生,也在中山纪念堂戏台等处献演抗日救亡话剧、京剧《还我河山》、《打回老家去》、《逼上梁山》;医务界翁占春、陈玩山两位西医师组织抗日伤员抢救队;美术教师陈洪甄在大街和公园墙上绘作抗日宣传漫画,作品有《上前线》、《战士休息下来吸吸烟》、《码头工人》、《精忠报国》、《班超投笔从戎》等。抗日后援会第一组负责人李英,第二组负责人翁奇达,第三组负责人胡宪章(兼抗日主委秘书)等创办了抗战剧团,先后公演了《血祭“九一八”》、《牛头岭》、《小岛》、《夜之歌》等剧目,自编自导快板:“查埔(男人)俭烟支,查某(女人)俭胭脂,拜神俭纸钱,煮饭俭把米,俭俭给前方买飞机,打死矮古日本坏东西……”以此激励民众抗日精神,为促进抗战胜利起到积极作用。
        如火如荼的全民抗日运动,极大地鼓舞了民众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信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捐款献机,保家卫国”等口号家喻户晓,民众的热情一下子沸腾起来,尽管当时百姓生活十分穷苦,但捐款的人们却十分踊跃。其中有社会贤达、公司行号老板,更多的是渔民等劳苦大众。他们带着金银首饰、铜板纸币、烛台暖炉涌向捐款站。一个盲人在童子的搀扶下,投下仅有的20枚铜钱,滞呆的眼睛饱含着泪水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盲人的义举,让在场的工作人员为之动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了民族的生存,东山人民奉献出一颗颗赤诚的心。
        在东山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在短时间里完成了募集代金15万元的任务,献出福建省首架抗日飞机。十月十日,在古城演武亭举行盛大的献机大会,群众认捐的一筐筐袁大头银元、金银首饰、铜板铜钱、锡烛台、铜暖炉等堆满主席台,准备解押到省政府转交中央。时任省党部书记长陈肇英亲临参加会议,并命名该飞机为“东山号”。福建省银行总管理处来函赞扬东山“提倡先声,各地当步后尘,赞襄盛举也”,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公署致电:“首创义行,阙功尤伟”。来电嘉勉的还有航空委员会,中国航空建设协会总会等。
为了纪念东山人民抗日救国的决心和精神,县长楼胜利经过慎密的筹划后,决定把“本厅”拆掉,建立“东山抗战献机纪念碑”。民国三十一年(1942)纪念碑竣工。纪念碑的建成,记录了不屈不挠的东山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它是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抗战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不能忘却,70多年来,东山人民始终为东山曾经有过这段光荣的历史和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而引为骄傲。
        沧桑与现状:
        文革期间,纪念碑石刻文字被壳灰抹平(后经好心人清洗,残迹尚可辩),但场地被群众乱占乱建为民房。1972年间,部分民房被拆除,新建公园小学。这时有人主张把纪念碑拆掉,增加操场面积。该校校长林木生老师当即站出来反对说:“这是有纪念意义的历史文物,千万不能拆。”在林老师据理力争下,纪念碑才得以保留下来。1992年公园小学停办,改为铜陵中学,后因生源不足,学校停办。现为退休教师活动中心,间或有家属在此居住,旁新挖一口水井,场地荒芜鸟噪,杂草芊芊,夏天有人种少许瓜果,场面孤独寂寥。纪念碑底座石缝有雀榕盘根緾绕,虽经附近好心人多次砍掉枝桠,然春风吹又生,任其生长,不堪入目。
       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倘若当时没有林木生老师极力阻拦,纪念碑就不复存在,成为东山人民不可挽回的一大憾事。对为保护史迹做出贡献的人,我们不应该忘记,在东山的文史上,值得为之记上一笔。本文敢借抗日之壮烈场面,旨在唤醒人们更广泛地珍惜与保护历史文物,继承与弘扬光荣的历史文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日,贪婪成性的日本右翼又在挑起领土争端和民族矛盾,我们重温东山“抗日献机纪念碑”的往事,对乡人乃至国人记取血的历史,认清时局,肯定是意义重大的。
       相关建议:(供参考)
      “东山抗战献机纪念碑”是全国罕见、我省唯一的一座抗战献机纪念碑,它经历了70余年的风霜洗礼,承载着东山历史的一段记忆,深深地凝集着东山人民节约救国的热忱,是东山人民爱国抗日的见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更是配套风动石景区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但它却曾经是被人们遗忘的角落。为此建议:
      1、因纪念碑紧邻关帝庙,可将其列入风动石景区综合开发项目之一。既可扩大景区范围,增加旅游景点,又保护历史文物,一举多得。其资金可从每年门票收入中提留一定比例投入,逐年完善。况且空置的校舍是国有资产,面积不多,拆迁难度不大。
      2、纪念碑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管理应该到位,可在碑旁立一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牌子,以警示人们注意保护。
       3、可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应申报提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请相关部门评估(因其是全国罕见,省内唯一的献机纪念碑)。
       注:日军进犯东山时的有关数字由黄辉全先生提供。
2014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