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年谱注译
栏目:道周文化 发布时间:2014-10-11

原文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十有六。

按丹台序云:『垂髫即志四方。游罗浮、崧台(1)、匡阜(2),所至名公翰客,无不下榻虚左。每有结撰,俱黄金贽(3)而白璧酬,意稍弗惬,脱屩(4)去矣』。又闻先生游归,发箧,诸稿皆诗赋,青原公怒责之。先生遂焚其稿,更习举子业。然于时事得失,往往慷慨指画,有贾生流涕之意,不能身禁云(洪谱略同)。

 

注释

1)崧台:位于广东肇庆。

2)匡阜:江西庐山的别称。

3)贽(zhì):送给长辈的礼物。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

4)屩(juē):草鞋。《说文》:“屩,草履也。”

 

译文

万历二十八年(1600)(庚子),先生十六岁。

按照林茂桂先生的序文说法:“年轻的时候就志在四方,游历罗浮、肇庆、庐山等地,所到之处,名人墨客,没有不留出左边的位置虚席以待。每次写文章,都送黄金或者白玉作为酬礼,稍微不如意,便脱鞋而去。”又听说先生旅游回来,打开箱子,全部都是诗歌词赋,青原公生气责备他。先生于是烧了诗稿,开始学习科举学问。但是对于时事政治,常常慷慨指点评价,和贾谊动情流泪的情景相似,不能自我控制。(洪思年谱大致相同)

 

原文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十有七。洪谱:治律吕。

 

译文

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先生十七岁。洪谱:学习音律。

 

原文

三十年(壬寅),先生十有八。洪谱:作畴象。

 

译文

万历三十年(1602)(壬寅),先生十八岁。洪谱:创作周易畴象图。

 

原文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十有九。

按先生自注续骚云:『秋书干藩臬(1),不遇』。洪谱:秋七月,子献时事策以干藩皋,不用而去。

 

注释

1)藩臬:藩,藩台,布政使,一省之行政长官。皋,皋台,按察使,一省之司法长官。藩皋在这里指代省政府。

 

译文

万历三十一年(1603)(癸卯),先生十九岁。

    按照先生在《续离骚》自注说:“秋天上书省政府,没有被采纳。”洪谱:秋天七月,先生向省政府进献时事文章,没有被采纳。

 

原文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年二十。

按续骚云:『曷不睹夫天宫兮,閴(1)要渺(2)而莫底』。自注云:『春欲诣阙(3)上大理通书(4),不果』。

洪谱:子二十岁,之平和,居大明山,所谓大峰山(5)也。春欲往阙下上书,不果。夫子知王道难行也。河汾(6)二十而学成,慨然有济苍生之心,游长安,上书文帝,谈王道也,召入见而不用。伊川(7)二十学成,慨然念苍生,游京师,上书仁宗,亦以谈王道也,乞召见不报。夫子知王道之难行也。况欲以白衣之士,一旦出蓬户,谈非常之功动明主乎!

 

注释

1)閴(qù):为阒的讹字,寂静,空旷。

2)要渺:悠长、悠远。

3)阙(què):宫门两边的望楼,这里指朝廷。

(4)《通书》:周敦颐(1017~1073)著,周敦颐是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人,认为《周易》是性命之源,为理学的建立提供道德本体论的理论依据。

(5)大峰山:即灵通山,在漳州市平和县,亦称灵通岩。最高峰1282,为闽南名胜之一。灵通寺南侧有个洞穴,就是黄道周藏书和读书的地方。

6)河汾:王通(584617),隋末大儒,设教于河汾,房玄龄、魏征、李靖都是他的学生,世称“河汾门下”。据说二十岁时曾见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不被采纳。

7)伊川:程颐(10331107),北宋洛阳伊川人,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其兄程颢学术思想一致,合称“二程”。

 

译文

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先生二十岁。

先生在《续离骚》说:“为什么看不到天宫啊,寂静遥远不知道有多远。”他自注说:“春天,想向朝廷上关于《通书》的理论文章,没有成功。”

    洪谱:先生二十岁到平和,居住在灵通山。春天想向朝廷上书,没有成功。先生知道王道不容易实行啊。河汾先生二十岁时学有所成,雄心勃勃有救济万民的理想,到长安上书隋文帝谈论王道,被召见但不采纳他的建议。伊川先生二十岁学有所成,胸怀救国救民理想,到首都上书宋仁宗,也是谈论王道,希望被召见但没有成功。先生知道王道实行的困难,况且以平民的身份,从寻常人家走出来,谈论治国大道理,怎么能打动明主呢?

 

原文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二十有一。

复游于粤,数月而还。按先生徙泽记云:『太阴处火之年,中谷有蓷(1)之岁,其德背寅(2),其刑在申(3),虩虩(4)者震惊之口,哓哓(5)者风雨之音』。盖是岁青原公有族人之难云。又曰:『分恋庭闱(6),割别亲爱,北揖大王之峰,南历□□之障,西踰五军之岭,东涉二女之江,还射的(7)之舟,出寻橦(8)之道,踸踔(9)四顾,不自知其寥落者也』。或疑先生一时游历,未必及此,盖命笔所至,随并举之,不专在是年也(洪谱略同)。

 

注释

1)中谷有蓷:蓷(tuī):益母草。出自《诗经·王风》大意为:山谷中的益母草,根叶枯槁,女子被抛弃,嫁人艰难谁知道。这里比喻为不祥之年。

2)寅:《论衡》:“木也。”太岁运行到析木星为寅年,意为生长、旺盛之年。

3)申:随风,巽卦。君子以申命行事,观此卦象,取法于长吹不断的风,从而不断地申明教义,反复地颁行政令,灌输纲常大义。

4虩虩(xì):恐惧的样子。《易·震》:“震来虩虩,笑言哑哑。”

5)哓哓(xiāo):吵嚷、恐惧的声音。唐·韩愈《重答张籍书》:“择其可语者诲之,犹时与吾悖,其声哓哓。”

6)庭闱:父母的居住处。《文选·束晳<补亡>诗》:“眷恋庭闱,心不遑安。”李善注:“庭闱,亲之所居。”

7)射的:山名,在浙江绍兴县南。

8)寻橦:陈秋顺先生认为指南海一带。张衡《西京赋》:“都卢寻橦。”寻橦:中国古代爬竿、顶竿技艺。汉称都卢寻橦,晋以后称都卢或寻橦,又称橦伎

9踸(chěn)踔(chuó):跳跃状,不定状。

 

译文

万历三十三年(1605)(乙巳),先生二十一岁。

再次到广东旅游,几个月才回来。按照先生《徙泽记》记述:“月亮处在火位的年份,草木凋零的岁月,德行背离寅位,刑罚却在申位,看过去都是令人震惊的景象,听起来都是吵嚷恐惧的声音。”这是那年青原公的族人有灾难。又说:“离开了家庭,割舍了亲情,在北面向大王峰行礼,游历南边的(缺两字)的屏障,向西越过五军岭,向东渡过二女江。返回坐射的山的小舟,驶向广阔的南海,茫然四顾,自己都不知道是孤独寂寞的人啊!”怀疑当时先生旅游,不可能到达这些地方,可能是笔随意兴,凭想象列举,不都是当年的事情。(洪思年谱大致相同)

        

原文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年二十有二。

移居顿坑。按徙泽记云:『时岁柔兆(1),二月得乙,日加于丑(2),爰(3)托幽谷,强负白首(4),幽触垩树(5),虽迫处此,岂得已哉』。当时伯兄匪石公(6)亦已佐读躬耕矣,故先生后有别兄诗云:『忆昔亲在时,四畦少遗穗。吾兄日拮据,手口俱憔悴』。又言某闲助兄抱锄,辄十指出血。暇则还从松间读易。尝与兄读易大石上,有虎出其下,因谓之曰:『吾兄弟在此谈经,尔亦来听耶』?虎乃弭伏而去。于是先生更筑小隐,引水为池,杂树丹荔、龙目、榛栗诸果。续骚所谓『凿白石以为岩兮,爰遯(7)乎窱(8)之宫』者也。又曰:『揽牛女(9)以挹(10)精兮,谒彼岳于阳区』。先生自注云:『是秋再干藩臬,不遇』(洪谱略同)。

 

注释

1)柔兆:岁阳名之一,天干为阳。柔兆指太岁在“丙”,万物皆生枝布叶。尔雅·释天》﹝太岁﹞在丙曰柔兆。”《淮南子·天文训》:“民食三升,辰在丙曰柔兆。”

2)乙:天干第二位。《史记·律书》:“,言万物生轧轧也。”丑:地支第二位。乙丑指仲春时节。

3)爰:于是,改变,更改。

4)白首:即白头,指代老人。

5)垩(è)树:杜甫《垩树》:“幽阴成颇杂,垩木剪还多。”这里指树木枝繁叶茂。也专指枸杞树。

6)匪石公:大哥黄道琛,又名士珍,别名匪石。

7)遯(dùn):通“遁”。

8)窱(tiǎo):深远、深邃。

9)牛女:牛女二星,牛郎织女星。唐·宋之问有诗《牛女》。

10)挹(yì):舀,把液体盛出来。

 

译文

万历三十四年(1606)(丙午),先生二十二岁。

移居到顿坑。按照《徙泽记》记述:“那年风调雨顺,在生机勃勃的二月,时值仲春时节。我改变生活到深山居住,强迫自己辜负老人,静静地抚摸繁茂的树丛,虽然居住在这个地方,也是不得已啊!”当时大哥黄道琛也和先生一起学习和耕田劳作,所以后来先生在告别大哥的诗中说:“回忆以前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候,几处田园很少遗落稻穗,我的大哥日子艰难,身心疲劳憔悴。”又说有空帮助大哥用锄头劳动,常常十指流血。闲暇时在松树下读周易,曾经一次和大哥在大石上读周易,有老虎到下面来,先生对老虎说:“我们兄弟在这里谈经论道,你也来听吗?”老虎低伏身子离开。于是,先生修建了小屋,引来山泉注成池塘,栽种荔枝、龙眼、榛栗等果树。《续离骚》记述:“凿开白石作为独立的岩石,逃避到深远幽邃的山间小屋。”又说:“仰望牛郎织女星精力充沛啊,在人间却想和天那边见面。”先生自注说:“秋天再次上书省政府,没有被采纳。”(洪思年谱大致相同)